培训机构预付费资金托管为何形同虚设 监管“失灵”引质疑

09-18 180阅读 0评论

近期,培训机构秦汉胡同因闭店事件成为公众焦点,尤其是其预付费资金托管问题引起了广泛质疑。尽管该机构曾宣称与银行建立了监管账户合作,但实际上,部分地方分校或是未曾开设监管账户,或是账户设立后仅短暂使用便被弃置不用,这直接导致了监管机制的失效。

为规范校外培训市场,教育部等六部门自2021年起明确规定,所有校外培训的预付费款项必须通过专门的资金托管账户处理。随后,各地积极响应,出台了详细的执行措施。例如,上海市在2022年实施的规定中,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与学员及商业银行签订三方协议,通过预付费专用账户按课时逐步划转费用,确保划款不早于课程开始前五个工作日,且每次仅能划转单次课程费用。北京市也于同年推出了类似政策,强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需在监管下设立预付费存管账户,确保预收款全额存放。

然而,秦汉胡同的情况揭示出实际操作中的漏洞。尽管声称有银行合作,但上海相关银行证实双方并未达成实质合作。更有家长反映,在秦汉胡同北京分校内见到资金监管账户的声明标识,而据西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透露,这些账户在极少次数的使用后即遭闲置。

实际上,预付费资金托管失效并非个例,多家培训机构均存在类似问题。部分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相关政策或地方法规的不完善性及较低的法律层级,使得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观望态度,影响了预付费监管的实际执行。

针对这一状况,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的陈音江副秘书长强调,解决之道在于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预付费监管法规,明晰监管责任,并构建统一监管平台。此平台将便于消费者查询培训机构的资金托管状态,及时接收平台对潜在风险机构的预警信息,从而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安全的选择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80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